【
智慧城市网 城市在线】门头沟区应急局学习借鉴和巩固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性总结运用“三必讲”“四必须”“五到位”经验方法,精心打造
“门头沟区安全夜校”安全宣教品牌,切实将安全教育培训渗入到“神经末梢”、普及到“最后一公里”,不断深化拓展形式内容,切实增强全民安全生产意识,筑牢安全生产基层防线。
“安全夜校”宣教活动主要包括“讲、看、答、练”四种形式:“讲”主要是以讲座、培训的形式,除了集中授课之外,也可以采取灵活多变形式送学上门的方式,深入楼门大院、街头巷尾、工地厂房、商铺门店等进行分散培训。“看”指的是组织市民群众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的形式观看安全知识视频、警示教育视频、逃生避险视频、典型案例现场等。“答”主要表现为各镇街、各单位组织市民职工开展安全知识答题、问询采访等活动。“练”主要表现为开展安全演练、安全隐患自查、应急逃生模拟等活动。
“安全夜校”的主要创新点,一方面在于调和以往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时间和重点行业(例如建筑工地、商超、外卖、快递等)从业人群工作时间之间的冲突,以及面向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流动人口较多、安全隐患突出的城乡接合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宣教活动,从而实现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全覆盖,将安全教育培训渗入到“神经末梢”,切实增强全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在全区营造“关注安全、参与安全、共享安全”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全体市民安全素质和城市本质安全水平。
另一方面在于创新性总结运用“三必讲”“四必学”“五到位”经验方法。
“三必讲”,实现管理人员全覆盖
一是将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作为党校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必讲内容,进一步提升各单位“一把手”安全生产政策理论素养、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是各部门、各镇街中层以上会议必讲安全,进一步提高分管领导和中层骨干落实“三管三必须”的能力。
三是各社区村周周必讲安全,通过开办线上微课堂、线下讲座培训等方式,组织开展“防火宣传天天讲 安全生产周周谈”等主题宣教活动,拓展“安全夜校”活动形式,不断提高基层自防自救能力。
“四必学”,聚焦重点群体促提升
找准木桶最短板,才能促进安全宣教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安全夜校确定出租房屋户主和租户、快递外卖小哥、各项目工地工人、九小场所经营者等四类人群必须参加,因人施策确定授课时间以调和工学矛盾。
同时,汇集机关干部、基层民警、包片消防干部、燃气公司老师傅、红会志愿者、供电公司专业电工等多方力量到社区村、工地等场所,讲案例、讲操作、讲法规,穿插应急救护技能操作、快板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互动内容,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到位”,丰富形式内容提质效
一是考试答题到位,在安全夜校活动过程中开展有奖答题互动,在调动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检验了培训效果,确保培训内容入脑入心;
二是实操演练到位,成立“安全夜校”消防基本技能实操实训基地,大力推动“一警六员”培训,培养一批考核合格、初步具备消防基本技能的“准消防员”;
三是敲门入户到位,组织力量深入楼门大院、工地厂房、商铺门店送学上门,社区建立行动不便人群台账,定期入户寻访,劝导制止卧床吸烟等危险行为;
四是基础教育到位,在各学校开办安全课堂、组织应急演练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小手大手齐参与,童心妙笔绘安全”绘画比赛活动,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形成共同参与安全教育的良好互动;
五是居民自治到位,发挥安全夜校平台作用,建立双向交流反馈机制,倾听群众心声诉求,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村、居自治,对电动车入户充电、电线私搭乱接、堆物堆料挤占消防通道等行为进行劝阻,让“民事”由“民管”,“陌邻”变“睦邻”。
在门头沟区安委办、防火办的精心组织下,在各镇街、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辛苦努力下,门头沟区“安全夜校”宣教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和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区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市级领导的认可肯定,中国应急管理报、北京市电视台、市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专刊、区融媒体中心等媒体纷纷对我区“安全夜校”开展情况进行了宣传报道,并荣获2024年度首都应急管理创新案例二等奖。“安全夜校”已成为我区安全生产工作领域一张靓丽的名片,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市安委会通知中对全市安全生产宣教工作提出要求:要“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积极推广门头沟区‘安全夜校’宣教活动,围绕施工工地等重点部位和‘九小场所’经营者等重点群体,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分级分批组织开展重大事故隐患学习宣传活动”。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展宣教活动1400余次,各镇街村、社区覆盖率100%,6.8万名干部群众参加安全夜校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