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网 城市在线】岁律更替,华章日新。时光刻下每一个努力的身影,让平凡的日子熠熠生辉,为新一年的梦想积蓄力量。
回望来时路,春华秋实,满心皆澎湃。
一年来,深圳更“智慧”。打造“@深圳-民意速办”民生诉求一体化平台,用心用情办好群众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数字孪生”加速推进,千余个城市运行重点指标上线,不断提升智慧城市态势感知。
一年来,深圳更“贴心”。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市民办理政务服务事项随心办,涉企服务政银办、上门办,港澳政务服务跨境办,广深跨域融合服务专区上线,政务服务范围更广、可办理事项更多元更便利。
一年来,深圳更“开放”。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让数据在不同场景中发挥乘数效应。探索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要素活力进一步释放。
让我们一起回顾2023年深圳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十件大事,细数深圳人与“云”共舞,与“数”同行的智慧生活。
01、@深圳-民意速办平台服务总量突破3700万,按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超99%
深圳始终把让群众满意、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秉持“始于群众诉求,终于群众满意”的核心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一年来,围绕“建好一个平台、完善一张清单、建立一套标准、形成一系列机制”,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
围绕“@深圳-民意速办”平台的建设,已经实现集中受理、统一分拨,全流程可视、全过程闭环,让诉求服务像网购一样公开透明。市民可以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随手拍等形式一键提交诉求。目前全市各区各部门有6万多名工作人员同时在一个平台上办理群众身边大大小小的事。
围绕一张清单的管理,在以最小颗粒度编制4000多项职责清单的基础上,2023年,动态调整了17批次935个事项,确保事事有人领、有人管、有人应。让这套动态调整的清单管理体系成为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的坚实基础,成为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的重要支撑。
围绕流程管理和标准建设,建立了一套覆盖诉求受理、分拨、处置、反馈、督办、评价的全周期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全流程“一张工单跟到底”。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运行机制:快速响应机制,全面推广“24小时诉求快速响应”,能快办则快办,不能快办的快速与诉求人联系反馈;快处快裁机制,定期针对新兴领域的新诉求问题开展会商研判,按照“最有利于解决诉求”原则判定责任主体,确保职责明晰、责任到位;“不满意重办”机制,把市民不满意的诉求发回责任单位重办,力争诉求真办结、问题真解决、群众真满意。
2023年,民生诉求服务总量超3700万,按时办结率和市民整体满意率均超99%。深圳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央媒作专题报道,中央改革办、国务院办公厅专题刊发改革经验,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将其列入22条第二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之一。全省“‘民意速办’改革经验推广启动会”在深圳召开,深圳民意速办荣获广东数字政府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
02、基于全精模的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初步建成,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
充分发挥深圳作为数字之城的优势,按照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形成“1个底座、3个中枢、1个门户体系、4个‘一网’+ N个应用”的“1314+N”数字化治理体系架构。发布《深圳市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3)》,明确建设“数实融合、同生共长、实时交互、秒级响应”的数字孪生先锋城市的总体目标和20项具体举措,全面推进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
按照“两级平台、四级应用”架构,初步建成基于全精模的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汇聚全市重要建筑BIM精模、基础时空数据,以及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形成城市精细化数据底板。
统筹推进“一网统管”CIM+应用,发布1000多项城市运行重点指标,围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可持续发展五大领域,打造“20+8”产业集群、重点片区数字孪生规划、民生诉求一体化服务、洪涝灾害风险处置、生态环境专题等“多跨”应用场景,上线百余个“CIM+”智慧化应用,不断提升城市态势感知和辅助决策能力。
首次举办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创新大会、数字孪生创新应用大赛、BIM/CIM生态大会等活动论坛,培育数字孪生产业生态。
03、创新推出“一件事随心办”,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5年位居全国重点城市第一
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出政务服务政银办、上门办、视频办、跨境办等多种模式,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政务服务更加“近在咫尺”。建立1个市级政务服务中心、11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74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668个社区便民服务站,实现100%社区全覆盖,全面实现“一门进驻集中办理、综合窗口一口受理”,找政府办事就去政务服务中心成为一种常态。
政务服务更加“高效智能”。新增“秒报”事项100个、“秒报秒批一体化”事项30个、“免证办”事项100个,全市域通办率达85%。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数字政府领域的应用,将人工智能集成到审批过程中,打造“AI+秒批”政务服务新模式,实现数据智能分析、自动审批、结果秒出。
政务服务更加“灵动随心”。率先推行“一件事随心办”,市民可根据办事需求随心组合事项,动态生成属于自己的“一件事”,实现1345个事项“随心办”、830个事项“秒报”、283个事项“秒报秒批一体化”。
2023年,深圳政务服务在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连续5年位居全国重点城市第一名。
04、推进“政策补贴直通车”改革,“免申即享”累计发放金额超百亿元
深圳聚焦涉企服务,积极探索更多政务服务改革和创新实践,全力提升服务效率与服务品质,以优良的政务环境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助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区两级依申请企业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99.4%行政许可事项已实现“零跑动办理”。其中,依申请行政权力审批事项法定时限平均为26.1天,审批部门通过优化流程、精简材料等措施将承诺时限压缩为平均2.8天,时限压缩89.1%,政务服务指标整体占优,企业群众办事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
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系统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上线新开设企业水电气报装、房屋买卖、二手房转移登记和水电气联动过户等涉企高频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全国率先推出“一件事”自主选、随心办“助企模式”,有效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i深圳”APP上线政策补贴直通车平台,实现利民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即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支撑,通过数据自动比对,主动匹配符合补贴条件的企业,推动从“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实现政策补贴精准直达、高效兑现。该平台汇聚上线723个补贴事项,累计发放金额超百亿元,惠及全市240万企业和群众。
推动政企共建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全园区、涵盖基础政务服务和个性化增值服务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依托市“开办企业一窗通”信息平台,全国率先在银行内实现商事登记、公章申刻、申领发票等业务一站式办结,真正打通政府服务企业的“最后一米”。
推出《优化涉企政务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优势,创新推出推进企业诉求“速办快结”、推进涉企政务服务“一次办好”、推进涉企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推进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提升涉企政务服务国际化水平、提升数字政府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五个方面共20条措施,以数字政府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05、推进港澳服务“跨境办” ,前海河套设立“港澳服务e站通”,“i深圳”APP港澳服务专区上线200项服务
为进一步加强深港合作,深圳创新大湾区政务服务领域区域合作新模式,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设“前海港澳e站通”,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推行港澳服务“线下办”,为港人港企提供政务服务。
“前海港澳e站通”在香港设置前海国际联络服务有限公司金钟站点和香港深圳社团总会站点,进一步拓宽深港澳跨境政务的服务领域和空间,提供多渠道、广覆盖、业务多元、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i深圳”APP上线港澳服务专区,为港澳人士提供200项服务,实现社保/公积金查询、通行证预约、医院挂号、购房意向登记等服务“指尖办”,汇聚文体旅游、科普活动、文化生活等资讯,便利港澳人士更快融入深圳生活。
06、广深政务服务“双城联动”,“i深圳”携手“穗好办”上线“广深跨域融合服务专区”,百余项高频服务通过一个APP可办
为进一步便利广深两地企业群众工作和生活,广深协同合作,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融合优势,全面开展政务服务“省内通办”,实现广深两地政务服务“双城”联动。
“i深圳”APP、“穗好办”APP同步上线“广深跨域融合服务专区”,包含生活服务、个人办事、企业办事、人才服务、民生服务地图、文化生活、深圳资讯等版块,实现广深政务平台两地用户体系互认互通。
其中,生活服务版块上线乘车码、地铁线路、医院挂号、医保电子凭证等便民服务,群众在两地扫码乘车、就医等仅需使用一个APP。
个人办事版块为群众提供社保办理、户口迁移办理、不动产登记查询、职业证书查询等服务,群众可随时随地在专区内进行实时在线查询。
企业办事版块上线行业许可与备案、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公司撤销登记等服务,为企业在两地要素流动衔接提供高品质服务。
人才服务专栏上线群众比较关心的入户指南、档案办事指南、到档情况查询、人才引进进度查询等服务,便利两地人才流动。
民生服务地图、文化生活、政策资讯版块,从群众生活、娱乐、资讯等方面,为群众提供快速了解两地政策和资讯的窗口,实实在在满足了两地群众的异地办事需求。
07、推进“i深圳”平台服务效能,繁体字和9种外语版本上线,文体场馆“一键预约”服务人数突破2000万
一号走遍深圳、一屏智享生活,“i深圳”APP持续接入教育、医疗、住房、交通、文体、社保等各类高频公共服务,“一站式”提供自然人生、老、病、养全方位整体式服务,及企业准入、经营、退出全流程主题式服务。目前已汇聚8500多项服务,全市95%以上个人事项和70%以上法人事项实现掌上办,基本实现政务服务线下能办的线上能办、线上能办的掌上能办。
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上线繁体字版以及英语、日语、韩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俄语、德语和葡萄牙语等9种外语的多语种版,基本实现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高频服务“一站式”办理,服务流程和办事体验进一步优化。
全市文体场馆“一键预约”,共接入体育场馆1930所,开放各类运动场地8159片,涵盖足、篮、排三大球,乒、羽、网三小球,田径、游泳、健身等32种运动类型场馆,累计订单数约962.45万宗,累计入场锻炼人数约2177.95万人次,为市民提供掌上预约、一键支付、报名参赛、抢票服务等丰富功能。
此外,“i深圳”APP还为市民提供新能源汽车充电统一入口、扫码充电、智能推荐、一键导航等综合性一站式服务,现已整合45家充电运营商服务,接入超10万个充电桩。
“i深圳”公众号聚焦全市重点工作、智慧城市与数字政府建设等,为市民提供涵盖民生、社会发展、教育、医疗、住房、天气等丰富多样的优质政务资讯;接入民意速办、政务地图、长者食堂等高频服务功能,便捷易用,深受市民喜爱。2023年,“i深圳”公众号发送推文6000余条,阅读总量达6.72亿次,粉丝数量近千万。
08、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征信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助力企业融资超2300亿元
激活数据的无限可能,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在不同场景中发挥千姿百态的乘数效应。深圳通过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支撑本地征信平台建设,以“数据+规则”主动匹配企业需求和银行信贷产品,打造中小微企业“一站式”融资服务体系,助力企业以优惠利率融资超2300亿元。
有效融合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在南山区试点“信用就医”,推行“先诊治、后缴费”的“信用+就医”便民服务模式;在宝安区试点建设集诉求、政策、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亲清政企服务直达平台”,为6700余家企业提供诉求直达服务。
09、打造统一数据底板,累计开放数据总量近18亿条
深圳全力打破“数据孤岛”,以“一网共享”赋能城市数字化发展,发布数据共享目录1.89万类,归集共享数据总量达200亿条,回流共享国家部委数据220类、省级数据资源196类,国家部委数据接口累计调用量达4.33亿次。
在国内率先上线开放数据“字段搜索”功能,实现开放数据精准查找,平台累计开放公共数据集4000多个,数据总量近18亿条,注册用户13.7万,数据接口累计调用量超2亿次。推动各区各部门积极向社会开放数据,灾害性天气预警、降雨量实时信息、经营异常名录、城市道路信息等被高频使用,数据接口的累计调用量均在150万次以上。
深圳连续多年在“全球重要城市开放数据指数”“中国开放数林指数”中位居全国前列。
10、深圳获批广东省首批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深圳数据交易所交易额超6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探索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要素活力进一步释放。
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实现交易额60.13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完成全国首笔跨境数据交易,跨境数据交易额达9132万元,全国领先。
获批广东省首批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启动广东(深圳)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建设,推动“一核三区”区域联动发展。
深圳前海数据服务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获批广东省首批数据经纪人。前海“数据海关”试点稳步推进,数据跨境传输(出境)数据分类分级标准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形成一套统计报表制度及一套统计核算方法。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展望2024年,深圳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按照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市委七届八次全会工作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先行示范的深圳样本,加快谋划和推进打造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数字深圳,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深圳力量。
来源:读特、南方+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晶报传媒运营